爱丁堡大学"电影在中国"讲座系列:历史、语境与趋势
Lectures take place at The Old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Heshang or The River Elegy' event, which takes place at David Hume Tower,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ll lectures are free but ticketed. Tickets are available from Edinburgh Filmhouse box office and on the door.
Lectures will also be available to download from this page.
VIEW LECTURE OUTLINES IN ENGLISH |
 |
|
一九三零年代上海的文化现代性 (Paul Bailey, 爱丁堡)
作为当时中国发展最高级、最“现代”的中心城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以“东方巴黎”的美誉闻名西方。然而,上海是各种政治力量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城市;与此同时,上海既有与当局勾结的地下流氓,也有日渐壮大的无产阶级。上海见证了物质现代化和新视觉文化形式(如电影)的出现,也见证了各种犯罪活动、工厂中的剥削现象,本讲座将探讨这个城市的矛盾特征,也将揭示陈凯歌和张艺谋等中国当代导演的三十年代旧上海情结。
9th March / 13:00-13:30
RAEBURN ROOM,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女影星(Natascha Gentz, 爱丁堡)
相对于当时的男性流行影星数量而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制造了大批女性电影明星。中国女演员在民族电影新的发展时期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展现的热情以及公众的认可与同时代好莱坞影星主要展示的被性征化的“时髦女性气质”不同。高度政治化的电影工业下的女演员被定性为“社会性演员”,成为新旧女性角色定位的差异、新城市化、现代化、民族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等政治议题的发声媒介。在这些公共话语之下,电影艺术与女演员的日常生活二者的区别被忽视了,阮玲玉就作为一个著名例子说明了对艺术与现实的混为一谈将可能导致的悲剧性后果。当然,她令人震惊的自杀也是逃脱其所处困境的一种惯常选择。于是阮玲玉成为父权社会体系压迫下女演员的“人生悲剧”的典型代表。但当时也有其他女演员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树立了不同的榜样,虽然阻力重重,她们体现了女性在新电影工业的建立过程中摆脱观众接受和消费的桎梏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些例子揭示了公众出于对“新女性”的不同期望、主张与要求就新时代女影星进行的长期争议,这在当时高度商品化的文化、激进的文学和不断扩展的社会领域中都有所表现。
9th March / 16:00-16:30
RAEBURN ROOM,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中国战争与革命 (Susan Daruvala)
本次讲座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1949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战胜其主要对手国民党的决定因素。广大城市地区对国民党统治政权希望的破灭是造成共产党取胜的原因之一,《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导演,1947)与《乌鸦和麻雀》(郑君里导演,1949)等四十年代晚期的重要电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锋利刻画。
11th March / 13:00-13: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中国战争与革命 (Paul Bailey, 爱丁堡)
本次讲座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1949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战胜其主要对手国民党的决定因素。广大城市地区对国民党统治政权希望的破灭是造成共产党取胜的原因之一,《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导演,1947)与《乌鸦和麻雀》(郑君里导演,1949)等四十年代晚期的重要电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锋利刻画。
11th March / 15:00-15: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中国电影中的性别,革命和现代性 (Paul Bailey, 爱丁堡)
在中国电影开始之初,对妇女的生活及身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其普遍深入的特征,作为探索传统的残留影响,政治冲突,社会文化和经济变革,以及中国汉族现代化本质的一种方法。这一特征在70年代晚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探讨过新女性(蔡楚生,1935),这部也许是最早的探索现代化变革对于女性的矛盾影响的中国电影后,这个讲座将把焦点放在一系列的精选经典电影中:反映中国共产党与农民传统之间棘手关系的黄土地,突出需对错误划为右派的党员作平反的天云山传奇,探讨“男性危机”的菊豆和秋菊打官司,阐明如何用漂亮少数民族妇女的描写来巩固中国汉族男子的身份的青春祭,以及揭露道德和精神空虚的后毛市场变革时期的二嫫。
12th March / 11:30-12:0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主旋律: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共产主义电影
(Julian Ward, 爱丁堡)
中国导演是否在为国际而非国内观众拍摄电影,这个问题在有关近二十年来拍摄的中国电影的讨论中备受关注并呈白热化。但这一指摘并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拍摄的许多抗战影片。通过对《鸡毛信》(1954)、《铁道游击队》(1956)和《地雷战》(1962)等电影的考察,我们将深入探究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国家如何全面掌控电影工业的各个方面。这几部电影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风的广泛建立,以确保这场刚刚结束、深具创伤性的战争能以一种被滤过的政治正确的方式得到再现。同时,在影片中我们能瞥见文革前中国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及占据中国现代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缩影。
讲座将以电影《张思德》的讨论作结。这部黑白电影于2005年为纪念抗战结束60周年制作,在技术上比早期电影要先进,但仍作为一个范例体现了今天的主流电影,亦即“主旋律”电影,依旧被政府用作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12th March / 13:00-13: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简约主义与异域情调:张艺谋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John Orr,爱丁堡)
该讲座聚焦于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第五代导演人之一。将对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历史悲喜剧中叙事和环境的运用与《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千里走单骑》等简约主义的现代人文寓言进行对比。
12th March / 15:00-15: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中国电影中的悲剧及情节剧 (Natascha Gentz, 爱丁堡)
总的来说,以情节剧为体裁的电影在表现中国及亚洲电影的特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中国的电影史,情节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在其定义及组成部分方面很难获得共识。在本次讲演中,我将会探讨情节剧在不同时期的应用和用法,以及与此概念有关的各种阐释的含意。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情节剧在中文里并没有相关的同义词,因此相关的现代术语都是新发明的。由于这个术语最初是应用在舞台剧上,因此本次讲演将通过联系其一般比较物:在电影出现前已经传入中国舞台的悲剧,以探讨情节剧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产生。虽然情节剧在三十年代达到全盛时期,并在八十年代再创高峰,但我们得指出的是,悲剧模式也许会重回当代戏剧以及电影的实践中。
13th March / 11:30-12:0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寓静于动:中国电影中的武术,江湖风景和宗教观
(Joachim Gentz,爱丁堡)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艺术与宗教观念的联系十分紧密。佛教徒在武侠艺术中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武林高手,通过精神修炼将世俗武打招数练至出神入化,远高于普通武者之上。另一方面,他们被刻画为在生活中没有确切身份的神秘人物,在神灵出没的偏远之地隐居修行。他们不介入社会生活,谨守自己的清规戒律游离于社会体制之外,因此身上往往具有颠覆性。讲座将联系佛教历史、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佛教与儒教道教之间的价值冲突及电影作品中具体佛教美学的运用,阐述从佛教徒传统角色到二十世纪侠士这一文艺原型的衍变。江湖是与佛家武士相关的另一重要概念,与其类似,武侠电影中始创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江湖风景象征暨出世与自律为一体的灰色地带,为描述抽象的善恶之争提供了完美的美学框架。
13th March / 13:00-13: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辩论与两极化:纪录片《河殇》
1988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电视系列片《河殇》,立即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片是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观察家这么多年来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1989年,该片被官方禁播,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在讨论“河殇现象”。
中国的爱国者一般都不会喜欢《河殇》—— 它宣布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终结,呼唤彻底的西化。该片认为中国历史是失败和错失良机的历史,它将学问与充满激情的画面合成、历史点与寓言综合一体,用以表述其观点。
《河殇》将政治界和学术界两极化。在中国,不管最高领导阶层或知识分子,对此片的态度和评定不同。 它既受到广泛赞誉,又遭到强烈批评。《河殇》广受争议,不仅因为它所表达的政治内容,而且因为它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将观看从完整六集纪录片选择的几个片子,并对影片内容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将依次展开关于以下内容的讲座:《河殇》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它的政治背景和争议性,具有暗示意义的风格和语言。这将是窥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的绝好机会。
14th March / 09:15-15:00
LANGUAGE AND HUMANITIES CENTRE,
DAVID HUME TOWER, GEORGE SQUARE |

|
 |
谢飞的《本命年》和《香魂女》:中国男女“后毛时代”求生记
Dr. Julian Ward (爱丁堡大学)
本次电影节有幸得到机会放映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的两部作品,《本命年》(1990)和《香魂女》(1993)。《本命年》讲述主人公在出狱后如何适应一个面目全非的新北京,从而关注文革动乱期间失去正常教育机会的失落一代。这座城市在其坐牢期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他能够辨认的样貌。《香魂女》描述的则是一个农村女企业家的难题:她渴望紧紧抓住毛泽东逝世后经济改革带来的无穷机会,但古老的保守主义仍牢牢控制着广大内地。谢飞敢于选取敏感题材,两部电影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正在适应自身系列社会、文化变化的中国。
15th March / 13:00-13:30
ELDER ROOM,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侯孝贤电影的风格与意义 (John Orr,爱丁堡)
西方评论界主要视侯孝贤为台湾电影的形式主义先驱,殊不知其影片中的社会政治背景、尤其是侯的地域意识等问题也同样重要。本期讲座将详细分析《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和《最好的时光》,揭示其电影风格与电影意义之间的一些主要联系。
15th March / 15:00-15:30
ELDER ROOM,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谢小晶教授,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在培育历代中国电影制作人,包括具有绝对影响力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以及田壮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影学院历史的探究将带领我们回顾北京电影学院的不同历史时期,强调过去六十年来对北京电影学院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因素。
17th march / 13:00-13:30
ELDER ROOM,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同志电影:当代中国电影对于男同性恋的表现手法 (Song Hwee Lim, Exeter)
这个讲演将提供近二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电影对于男同性恋的表现手法的介绍。由于这个讲演推断中国电影对于男同性恋的表现方法具有多位性以及多样性,因此演讲者将试图对中国人的特征以及同性恋作出重点精炼地解释。鉴于同志电影的艺术成就以及其流行性,它的地位在跨国界的中国及全球的同性恋者电影中不再受到忽视。此外,这个讲座将试图让观众通过联系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以及女同性恋者的政纲;同性恋者与当地环境,代理以及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些同志电影进行重新定义。通过追溯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电影产业的产生条件, 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始于以边缘性征蓬勃发展为代表的80年代。通过讨论同志电影以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政治的表现手法,这个讲座提出应对当前的学者以及影评人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同性恋者的狭隘的霸权论调进行反思。本次讲座还将分析重要的同志电影及电影导演,了解他们所处的各式各样环境,例如在古代,中国戏剧的跨性别者表演,以及后现代,性别的多重表现形式。
18th march / 11:00-11: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电影的魅力:当代的台湾电影 (John Orr, 爱丁堡)
本次讲演主要探讨被迫不公平地与好莱坞大片争夺本地观众的年轻台湾电影制作人为吸引岛内以及东亚上座率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在小成本电影制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喜剧,魔幻以及记录片策略的使用将会是本次讲演的重点。
18th march / 12:30-13:30
PLAYFAIR LIBRARY, O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